WFU

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

慢性殺手 - 糖尿病併發症



糖尿病所引起的慢性併發症相當的多,從腦部血管神經問題,眼底病變,心血管疾病,腸胃道失能,腎衰竭,泌尿系統問題到周邊血管疾患,從頭到腳幾乎是全面性的崩壞!不過,我們可以就大血管病變、小血管病變、神經病變三方面來切入介紹。


1. 大血管病變包括了腦血管疾病,心血管疾病,周邊血管疾病跟血壓異常。


腦血管疾病:糖尿病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較正常人為高,如果合併有蛋白尿、視網膜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,則風險更高 ; 積極控制多項風險因子,包括吸菸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、與蛋白尿等,可降低風險。若懷疑有中風,牢記「FAST」口訣,把握「搶救的黃金3小時」

- F 代表 Face (臉部):請病患露齒微笑,若表情不對稱,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。
- A 代表 Arm (手臂):請病患雙手平舉,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,若有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。
- S 代表 Speak (說話):請病患說一句簡單的話,若出現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現象,即可能是腦中風症狀。
- T 代表 Time (時間):Time is brain!懷疑病患有中風症狀後,要記下發病時間,迅速將病患送往醫院。

冠狀動脈疾病:心血管併發症不見得是單純因為高血糖,許多相關風險因子也有關係,包括血脂異常、高血壓、 吸菸、與蛋白尿等。所有糖尿病人,每年至少針對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因 子,進行 1 次評估!若有典型或非典型心血管併發症的症狀,或靜態心電圖有異常的病人,建議進行進一步的心臟檢查。

周邊血管疾病:周邊動脈疾病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症狀,可能的典型症狀是間歇性跛行。年齡超過 50 歲以上的糖尿病人,和未超過 50 歲的糖尿病人且合併其它周邊動脈疾病的風險因子 (例如 : 吸菸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或糖尿病史超過 10 年),可考慮接受足部脈搏的評估跟篩檢。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,一定要戒菸、規則的運動、控制三高,而且要每日評估足部狀況。

血壓異常:早上起床後,上完廁所,坐在床邊量血壓,所得到的血壓數值會比較客觀! 高血壓除了按時吃血壓藥,也需要謹慎攝食鹽分,可參考美國最新飲食指南 2015-2020,腎功能不佳患者還要額外注意水分攝取量。低血壓可能導因於自主神經失能或藥物所致,加上目前血壓控制標準因人而異,若對血壓控制有疑問,需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諮詢!

2. 小血管病變,以眼睛視網膜病變跟腎病變為主。



視網膜病變: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。糖尿病病人,不論第 1 型或是第 2 型,都需接受眼底檢查跟視力評估!第 1 型糖尿病人,發病 5 年內,建議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 ; 而第 2 型糖尿病人,建議在新診斷糖尿病時,就馬上做第 1 次的視網膜檢查,之後至少 1 年做 1 次視網膜檢查 ; 懷孕的糖尿病人,從懷孕起建議每 3 個月檢查 1 次,直到產後 1 年為止。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,最重要就是控制好血糖及血壓 ; 嚴重的視網膜病變,則需考慮雷射治療或手術 。

腎病變:台灣是洗腎大國,腎衰竭也跟糖尿病密不可分。針對腎臟病變,得病 5 年(含)以上之第 1 型糖尿病人及所有第 2 型糖尿病人,建議每年都做篩檢,檢測尿蛋白跟腎功能狀況。積極治療高血壓跟高血糖可減少或延緩腎病變的發生。無蛋白尿的病人,血壓維持在 140/90 mmHg 以下 ; 有蛋白尿的病人,維持在 130/80 mmHg 以下。


3. 神經病變可分成自主神經病變、感覺神經病變、運動神經病變。



自主神經病變:自主神經對於心臟、腸胃道、泌尿道跟皮膚皆有影響。在心臟會導致心跳異常跟低血壓,腸胃道會出現胃癱、便秘、腹瀉等症狀,泌尿道則可能有陽萎跟膀胱排尿異常等。根據不同的情況,都需要專業醫療人員評估並介入治療。

感覺&運動神經病變:神經病變的篩檢,包括跟腱反射、單股纖維10g壓力之壓覺,頻率128-Hz 音叉測定足趾背部之震動感,針刺試驗,和生物振動感覺測 定。第 1 型糖尿病人於進入青春期後或罹病 5 年後,建議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 ; 第 2 型糖尿病人建議於新診斷時就開始篩檢,之後建議每年接受 1 次周邊神經病變的篩檢

目前並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。建議首先要做好血糖的控制,如果症狀嚴重,需尋求醫療人員進行治療評估。

結論: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跟全身每個器官都有關係!平時在家要均衡飲食,按時用藥控制三高 (高血壓,高血糖,高血脂),定期回診追蹤 ; 最重要就是切勿聽信沒有醫學根據的偏方,有任何問題請先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!



參考資料:
1. 內分泌科教科書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13th edition
. Chapter 33: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
2. 2015台灣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